内容介绍:唢呐,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问乐器。唢呐,历史悠久,早在公元3世纪开凿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第 38窟的壁画中就画有唢呐的图样,但有文字记载的则是在明代。现在流行的唢呐在北方统称“唢呐”(大唢呐)和“海笛”(小唢呐),在南方,一些地区称大唢呐为“梅花”或“梨花”,小唢呐则称为“吉子”或“叽呐”
唢呐是中国的传统音乐,在民间红白喜事都可以用唢呐吹上一曲,有人戏称唢呐是从出生到人棺都覆盖整个人生,日:“百般乐器唢呐为王,不是升天就是拜堂,千年琵琶万年筝,一把二胡拉一生,唢呐一响全剧终,初闻不知唢呐意,再闻已是棺中人。两耳不闻棺外事,一心只蹦黄泉迪,一路到阎王殿,从此人间不再来”。这是唢呐百器之王的由来。
由此可见,唢呐,一种神奇的民间乐器,它既可表达热烈、奔放、欢快、活泼的情绪,亦可表达忧伤、哀怒、悲痛、眷恋的感情。可以说,人间喜、怒、哀、乐、酸、甜、苦、辣,唢呐均可表达,世间婚、丧、嫁、聚、修房、造屋都可以看到唢呐的身影。唢呐,在我县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是我县各族群众钟爱的民族民间乐器之一。在望谟,唢呐主要有两支流派,支流传于苗族同胞中(称之为“蚂蚱调”“蚂蚱调”有大排调和小排调,吹奏时相当快,一般是6人。另一支则广泛流传于布依族地区。布依族地区也有几种音调:桑郎、纳夜、昂武、乐旺、郊纳等镇吹的音调基本与罗甸、广西的乐业、天鹅、田林、凌云相同,都是喷呐的上把位的多,各种场合的调都有,调式长、一般吹两遍。王母、平洞、大观、乐元、打易、新屯、油迈、蔗香等乡镇的音调突出下把位的多,旋律比较好听,调式短,一般吹三遍,节奏也很慢。重点只是吹白喜事的多,特别是打绕棺、布依族称“先解”。据我所知,望谟新屯甘河的唢呐吹得特别好听,2019年,他们到省里参加唢呐比赛荣获三等奖。
千百年来,由于民族杂居,各族同胞和睦相处,文化、习俗相互交流、交融,所以,在我县布依族的唢呐也得到广大汉族同胞和苗族同胞的认同和喜爱。现在,在望县,无论婚丧嫁娶,还是贺房、祝寿等各种庆典,尚若听不到悠悠的唢呐声,那是不可想象的,人们常言:“礼多少不管
但没有唢呐就不行,这足说明唢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。”唢呐,俗称“八仙”。之所以称为“八仙”,除了有敬重唢呐艺人(称为“仙”)和吹奏的曲子有如仙乐以外,还有完整的唢呐演奏队伍,按道理应有八位艺人组成,即:“大号(长号)2人,唢呐2人,鼓1人,钹12,木鱼1人,点1人。
现在一般只有6人。有些地方只有4人,甚至2人了。
本人岑万堂,男,1956年12月生,苗族,中共党员,烈士后代,于1975年参加工作,2016年12月在望谟县人大办退休。现黔西南州苗学会常务理事,望谟县苗学会会长。曾任过教师,教导主任,校长,望谟县第十四届,第十五届人民代大会代表,县第十四届,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,人大选举任免联络工作委员会主。县纪委派驻县农业局纪检组长,党支部书记,其问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,先进党支部。
书籍目录
第一辑 接亲调 01
第二辑 贺喜调 53
第三辑 坐堂调 106
第四辑 送茶调 134
第五辑 盘问调 161
第六辑 白喜调 198
第七辑 开财门与八洞行仙问答 233
后 记 354
返回首页 | 关于我们 | 招聘启事 | 免责条款 | 广告服务 | 投稿通道 | 专家团队 | 本网团队 | 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:辽宁党刊网
地址: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:700003
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ICP备案号:辽icp备11007236号-2
全国公安网络备案:67011202000373 客服电话:0791-0403296 电子邮箱:2038996513@qq.com
信息支持: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: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华采公司
免责声明: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。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,我们将尽快处理,谢谢合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