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本土大型权威资讯网站  
  当前位置:首页 > 图说辽宁 > 正文

抽象 | 朱其:20世纪中期中西绘画的书写现代性

责任编辑:李超       日期:2017-10-23 22:14:23
导读:朱其ZHU QI独立策展人、著名批评家文化部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编者按书写性、线条的节奏、线性的图像结构、偶发的墨迹以及画面留白,这些书法的指标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东西方共同的新语言形式。东西方不仅在战后

马瑟韦尔 作品

与西方绘画不同,中国画有一种元语言,即书法。书法是一种水墨画的元语言。从10世纪至16世纪,第一阶段为宋元将书法的笔法作为绘画的笔线形式;第二阶段是晚明由笔法中的笔触发展为墨法,即以笔带墨。20世纪进入第三阶段,即水墨书写的现代主义。由10—16世纪绘画类象结构中的书写转向了纯粹的书写性的绘画。绘画不再需要山水花鸟作为笔墨形式依托的图像结构,笔线、笔触和墨像成为单独的主体形式,笔线的线性关系或墨的单色域分层本身就是画面结构。书写及笔墨形式本身成为一种语言,使得绘画与书法打破了界线,表现为一种绘画的书法性,或书法的绘画化。

20世纪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实践是战后抽象绘画中的书法性。在这个议题上,中西方两大体系从两个出发点交汇到了一起。19世纪以前的欧洲绘画,重点在于形体的块面和结构。欧洲绘画的重要变革在于走向一种形式主义,即康德意义上的“纯粹形式”。20世纪20年代,英国评论家罗杰·弗莱注意到了现代绘画中的线条,应吸收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书法性,以解决西方绘画中线条的单一功能,即一直是作为“分界线”或“边界线”,而不具备线条的独立表现性和诗性。

赵无极 作品

20世纪初,西方现代绘画的一个变革在于绘画中线条的纯粹性,表现为两个方面:一为几何主义的抽象艺术,包括德国包豪斯的元素主义、法国的立体主义、意大利的未来主义以及俄罗斯的构成主义。二是德国表现主义,强调在形象的变形结构中的笔线、笔触。后者接近于中国画的方式,即变形的形象作为一个类象的基本形结构,重点在于强调笔触、笔线的主体性。

20世纪50年代是东西方在这一议题上异曲同工的高潮时期。日本的书写现代主义的变革开始于40年代以上田桑鸠、宇野雪村等为代表的现代书法,井上有一将线条从字体中解放出来,使现代书法变为一种书写的现代主义,即草书的抽象绘画化。由于字体结构的“散架”或消失,书法性的笔线构成一种线性主义的抽象绘画。

井上有一 作品


返回首页 | 关于我们 | 招聘启事 | 免责条款 | 广告服务 | 投稿通道 | 专家团队 | 本网团队 | 联系我们 

版权所有:辽宁党刊网
地址: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:700003
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ICP备案号:辽icp备11007236号-2
全国公安网络备案:67011202000373 客服电话:0791-0403296 电子邮箱:2038996513@qq.com
信息支持: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: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华采公司
免责声明: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。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,我们将尽快处理,谢谢合作!

回到顶部